指导思想
1.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,在新的高考模式下,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高中数学复习的重要内容,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,大部分是概念课,定义特别多,所以强化概念教学的探究尤为重要,众所周知,概念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,而得到概念的过程是最典型的数学抽象过程,所以概念教学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重要载体,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让学生对概念如何从实例中抽象得到,就有了深刻的体会,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,数学抽象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和提高。
2.了解新的信息,更新观念,倡导理性思维,重视多元联系,探求生本教学下高一新的教学模式 .特别是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我们学校的教研模式“两试两优化·三课一体化”,所谓“两试两优化·三课一体化”教研模式,特别适合数学学科的教研。即采用先备后试、先试后教,通过试上课和试说课来优化备课、优化上课;教师的备课、听课、上课在一张导学案上实行,达到三课一体化,把教师从抄写教案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,有更多精力参加集体教研,真正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,增加教师有效的教学思考。
凸显“三新”课堂,一是响应当下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,即顺应新课标、理应新课程、适应新高考,二是做到三变化,1.课堂目标的内涵变化,紧扣生本需求,即学生的知识、技能、素养得到发展。2.教师讲授方法的变化,注重教学设计,既强化情境教学、问题教学和阅读教学又兼顾单元教学、知识交叉、实际应用。3.学生主体活动的变化,突出学生主体,即课堂上加强学习小组的合作、探究、展示活动。
3. 加强深度的三“新”认识
“三新”即为:新课标、新教学、新高考
第一,认清新的形势
目前的学生状态:有学无思(机械模仿)、有学微思(思考浮于表面)、有思无维(思维单一)、有思少维(多元、层次),部分学生不适应“三新”形势
当下考核要求:继承与创新并重,选才与育人并举
第二,重新认识“新”
①“新”是什么
“新”是把“双基”隐藏在“新的情景”中 (阅读)
“新”是把“思维”寓于“问题载体”中 (挖掘)
“新”是把“素养”渗透至“思想方法”中 (感悟)
②为什么“新”
“新”是为了减低“死刷题”“做死题”的效果,突出“真育人”作用
“新”是为了体现“选拔”的功能,自然“分层”
“新”是为了考查“思维”,体现“创新”,变换、迁移、转化(等价、非等价)能力提升,建模和逻辑推理的进一步培养
③“新”怎么做
即“新”的着落点在哪里?
“新”体现在思考的深刻性,对“概念”及数学本质的理解,忌浮光掠影
“新”体现在思维的层次性,层层把关,多得分需要逐步过关,区分度明显
“新”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,靠“死学”、“记忆”行不通,善于变通
“新”体现在思路的合理性,学会选择、优化方法(暴露思维、思路比较)
教材特点
高一必修第二册使用的也是苏教版的新教材,这套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,认真处理继承、借鉴、发展、创新的关系,体现了基础性、时代性、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,具有如下特点:
1. 亲和力: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,激发学习兴趣和美感,每章配有优美的章头图和诗一般的引言和富有哲理的数学家名言。
2. 问题性:每节围绕问题展开,设置问题情景,培养问题意识,以问题为切入点,形成问题链,来组织课堂教学
3. 思想性和应用性: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和启发,强调类比、推广、化归和特殊化等思想方法的运用,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,提高数学思维能力,培养理性精神;取材具有时代感、现实感,加强数学活动,发展应用意识。
4. 可操作性:教材编写体例就是以一堂课的全过程展开,易于学生自学、教师编写教案,大致一节内容占三页。
学情分析
基本状况:本年级共15个行政班级,其中1个教改班,2个实验班,12个平行班。因其底子薄弱,教学时必须注重基础,夯实每个知识点。
附:教学进度
时 间
|
内 容
|
教学案
|
午练
|
周练
|
第1周
(2.21-2.28)
|
1.复数的运算(2)
2.复数的几何意义
3.向量线性运算复习
4.向量的数量积(1)
5.向量的数量积(2)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第2周
(3.1-3.7)
|
1.周练评讲
2.平面向量基本定理
3.向量坐标表示与运算(1)
4.向量坐标表示与运算(2)
5.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
|
陈兵
|
陈兵
|
陈兵
|
第3周
(3.8-3.14)
|
1.周练评讲
2.向量应用(1)
3.向量应用(2)
4.两角和与差的余弦
5.两角和与差的正弦(1)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第4周
(3.15-3.21)
|
1.两角和与差的正弦(2)
2.两角和与差的正切(1)
3.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(2)
4.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习题课
5.二倍角的三角函数(1)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第5周
(3.22-3.28)
|
1.二倍角的三角函数(2)
2.月考
3.余弦定理(1)
4.余弦定理(2)
5.正弦定理(1)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第6周
(3.29-4.4)
|
1.正弦定理(2)
2.余弦定理、正弦定理的应用(1)
3.余弦定理、正弦定理的应用(2)
4.单元复习(1)
|
陈兵
|
陈兵
|
陈兵
|
第7周
(4.5-4.11)
|
1.周练评讲
2.单元复习(2)
3.复数的三角形式
4.单元复习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第8周
(4.12-4.18)
|
1.周练评讲
2. 棱柱、棱锥和棱台
3. 圆柱、圆锥、圆台和球
4. 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
5. 平面的基本性质(1)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第9周
(4.19-4.25)
|
1. 期中复习1
2. 期中复习2
3. 期中复习3
4. 期中复习4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第10周
(4.26-5.2)
|
期中考试
1.平面的基本性质(2)
2.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(1)
3.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(2)
|
陈兵
|
陈兵
|
陈兵
|
第11周
(5.3-5.9)
|
1.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直线与平面平行(1)
2.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直线与平面平行(2)
3.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直线与平面垂直(1)
4.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直线与平面垂直(2)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第12周
(5.10-5.16)
|
1.试卷评讲
2.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直线与平面垂直(3)
3.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两平面平行
4.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两平面垂直(1)
5.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——两平面垂直(2)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第13周
(5.17-5.23)
|
1.试卷讲评
2.空间图形的表面积
3.空间图形的体积(1)
4.空间图形的体积(2)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第14周
(5.24-5.30)
|
1. 月考复习1
2. 月考复习2
3. 月考
4. 月考
|
陈兵
|
陈兵
|
陈兵
|
第15周
(5.31-6.6)
|
1.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
2.简单随机抽样、分层抽样
3.扇形统计图、折线统计图、频数直方图、频率直方图
4.用样本估计总体
5.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第16周
(6.7-6.13)
|
1.高考放假
2.随机事件的概率
3.随机事件的概率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戴家荣
|
第17周
(6.14-6.20)
|
1.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(1)
2.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(2)1.期末复习1
3.期末复习1
4.期末复习2
5.期末复习3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徐承群
|
第18周
(6.21-6.27)
|
1.期末复习4
2.期末复习5
3.期末复习6
4.期末复习7
期末考试
|
陈兵
|
陈兵
|
陈兵
|
第19周
(6.28-6.30)
|
期末考试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
王世荣
|